各镇人民政府,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、太仓高新区、旅游度假区管委会,科教新城管委会,娄东街道、陆渡街道办事处,市各委办局,各直属单位,健雄学院:
《太仓市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(2024-2026年)》已经市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,现印发给你们,请认真贯彻执行。
太仓市人民政府办公室
2024年3月8日
太仓市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(2024-2026年)
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推进新型工业化重要指示精神,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、省委省政府和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产业数字化、数字产业化战略部署,坚持将数字经济与产业转型深度融合,实现全市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工作新突破,促进制造强市建设,制定本工作计划。
一、指导思想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新发展理念,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,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,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,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,通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,推动制造业企业理念、组织、管理、技术、产品、服务和模式加速变革,持续提升企业智能化、数字化、网络化、绿色化水平,提高太仓制造业核心竞争力。
二、主要目标
用三年时间,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进一步融合,全方位、多场景、深层次培育制造业高质量新动能,推动太仓成为苏州产业数字化发展新增长极。
(一)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。推动数实融合,深化创新赋能,保持规上工业企业动态全覆盖,持续提升数字化水平。到2026年,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46.5万元/人,全市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0%和75%,全市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达到80%,全市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超过70%。
(二)标杆示范进一步彰显。大力培育标杆示范,引领制造模式转型升级,累计创建灯塔工厂3家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及车间(5G工厂)300家;培育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、工业互联网和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域的优秀服务商50家以上;指导3000家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估;建设8个5G行业虚拟专网,全市数字传输骨干网带宽达到9000Gbps。
(三)产业转型进一步深化。围绕全省“1650”、苏州市“1030”产业体系,突出智能制造、工业互联网赋能作用,不断优化产业体系,凝聚转型共识,加速制造业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。每年广泛开展各类对接交流活动20场以上。
三、工作举措
聚焦全市高端装备、先进材料、航空航天、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,按照提质、扩面、增效的总体思路,实施“智能改造提升、数字应用赋能、网络联接升级、自主可控创新、服务供给培优、生态体系保障”六大工程,统筹推进“十六项任务”,打造企业广泛参与、要素支撑有力、平台赋能强劲、服务范围广泛、基础设施完备的智改数转网联生态体系,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。
(一)智能改造提升工程
1.推行数字化评估诊断。聚焦中小企业个性需求,一企一档提供数字化水平能力评估和管理服务,累计指导3000家中小企业完成数字化能力评估,形成相应数字化能力评估报告,建立中小企业数字化能力数据库,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数据支撑。推动企业围绕精益管理、车间建设、数字化应用、两化融合等积极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诊断,每年组织不少于200家企业开展各类诊断,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制造诊断动态全覆盖,累计培育数字化能力水平二级企业90家以上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,各区镇)
2.突出标杆示范引领。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设备,对生产设施、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智能化技术改造,提高生产效率、产品质量和安全环保水平,加快企业技术成果创新,促进产业化提升。对照灯塔工厂评价、智能工厂建设、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(CMMM)、两化融合贯标、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(DCMM)等标准要求,围绕标杆工厂、示范车间、卓越运营、精益管理等方面开展精准服务,切实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标杆示范企业,带动上下游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协同发展。累计新增灯塔工厂1家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及车间(5G工厂)100家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、市市场监管局,各区镇)
3.实施分类指导推进。根据企业实际,分类采取头部企业整体升级、腰部企业加速转型、尾部企业补短提优的推进措施。推动头部企业实施系统集成和融合创新,打通工序-产线-车间-工厂之间数据链条,实现整体升级。推动腰部企业广泛使用工业母机、机器人等智能装备,提高ERP、MES、PLM等工业软件普及率,在设备联网、生产调度、信息追溯、能源管控等关键环节加速转型。推动尾部企业加强基础装备改造,提升自动化水平,夯实技术底座,加快应用小型化、快速化、轻量化、精准化软件产品。到2026年,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46.5万元/人,全市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0%和75%,全市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达到80%,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超过70%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,各区镇)
(二)数字应用赋能工程
4.鼓励企业上云用数。完善工业数据基础制度,持续推进工业数据流通场景、资产登记、价值评估,促进工业数据规范有效交易。建立工业数据要素管理机制,保障工业数据安全、合规、高效流通。提高云化平台应用水平,加快推进工业软件向低代码、平台化、SaaS化发展,加快推进传统软件产品向云化平台软件服务模式发展,累计打造SaaS产品30款。为中小企业提供质优价廉的上云方案,推动中小企业加快工业设备联网上云、业务系统云化迁移,每年新增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企业8家、星级上云企业80家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、市科技局,各区镇)
5.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。落实全省“筑峰强链”重点企业培育支持计划,鼓励产业链“链主”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,实现上下游各环节数据贯通,通过研发创新、订单管理、资源配置、智能生产、运营维护等全流程数字化,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入以链主企业为中心的生态体系,带动更多企业围绕资源共享、协同生产、场景共建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,以协同效应提升产业链数字化整体能力。在汽车零部件、先进材料、电子信息等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链,围绕链主企业每年开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对接活动10场以上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,各区镇)
6.加快供应链数字赋能。强化数字技术在需求预测、库存优化、生产调度等供应链各环节应用,实现供应链上各主体之间数据信息的可追溯和及时反馈,提升企业市场响应能力和供应链一体化水平。提高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业务和管理数字化能力,广泛开展协同采购、协同制造、协同配送等,实现供应链信息同步共享、业务动态协同和风险有效预警,提升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。围绕重点产业集群,累计征集不少于10个供应链数字化解决方案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、市商务局,各区镇)
(三)网络联接升级工程
7.强化特色平台支撑。支持苏州工业大脑“1+N”平台体系建设,打造航空航天产业数字赋能平台,提升航空航天产业上下游协同能力,支撑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。全力打造行业垂直型、企业特色型、专业技术型工业互联网平台,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各类产业园区、开发区落地推广,打造具有区位和产业优势的区域级平台。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“结伴计划”,支持本地服务商与苏州国家级双跨平台加强合作,探索在太联合建立特定领域和特定细分行业赋能中心。累计新增苏州市级及以上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8家,打造综合型平台、产业链协作平台3-5家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,各区镇)
8.完善数字基础设施。支持企业外网建设,持续推进5G基站、千兆光网、数据中心等部署,提升骨干传输网络综合承载能力。加快企业内网升级,鼓励企业综合运用5G、边缘计算、工业光网等技术改造升级网络,加快IT-OT网络融合,实现5G与企业办公、生产管理、工业控制、物流等互联互通。累计建成5G基站3600个以上,建设8个5G行业虚拟专网,全市数字传输骨干网带宽达到9000Gbps。加快中俐云置、申江通等4个在建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,推动尽早建成投运。支持数据中心与本地有算力需求企业的供需对接,拓宽数据中心业务范围,持续强化算力资源供给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、市发改委、市科技局、市大数据管理局,各区镇)
9.夯实信息安全保障。健全网络安全监督检查、风险评估、信息共享、应急处置和数据保护等制度机制,确保关键基础设施工业数据和重点领域信息安全。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,加强数据采集、传输、存储、使用、共享等全流程安全防护。加快安全态势感知、工业防火墙、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产品研发和应用,大力培育本土工业信息安全企业、服务机构和安全防护星级企业。累计新增省级工业信息安全防护星级企业10家以上,遴选不少于6个优秀工业信息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,各区镇)
(四)自主可控创新工程
10.提升软硬件支撑能力。发展智能网联装备,支持工业企业提升核心装备和关键工序的数字化水平,研制推广新型智能制造装备。借鉴德企先进经验,强化民营企业的工业建模分析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,打造一批经济价值高、推广作用强的行业通用工业APP。围绕生产管理、质量提升、智能排产、在线检测、实时调度、预测维护等工业场景,加快计划排产、生产调度和实时优化软件研发。加强工业软件领域核心技术攻关,发挥西工大长三角研究院等大院大所优势,高质量建设“空天工业软件与数据科学”重点实验室,重点研发面向航空航天领域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。累计新增苏州市级及以上首台(套)重大装备12个,省工业软件优秀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3个,应用推广不少于50款工业软件产品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、市科技局,各区镇)
11.拓展新技术融合应用。深化通用人工智能、机器视觉、工业元宇宙、大数据、区块链等技术在研发设计、生产运营、运维服务、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应用。围绕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、高端装备、先进材料等垂直行业领域,孵化原创人工智能大模型,加快场景落地应用,累计新增人工智能大模型5个以上。推动5G设备与各类工业终端深度融合,分类建设5G工厂,累计新增苏州市级及以上5G工厂10个,实施5G+工业互联网项目60个。加快朝露弥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,在装备、食品、冷链等领域推动形成一批行业标杆应用,引导企业、产业园区上节点用标识,扩大标识注册规模、解析次数和创新应用数量,每年新增100家二级节点注册企业,培育3家标识解析典型应用企业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、市科技局、市大数据管理局,各区镇)
(五)服务供给培优工程
12.壮大本土服务商梯队。加速培育一批有基础、有能力的服务商,不断优化服务商资源池,提升整体竞争力和服务水平。聚焦中德智能制造合作,鼓励先进德企依托自身技术优势,放大“溢出效应”,输出解决方案和管理经验。充分发挥“两校多院”科研优势,引导服务商组建联合体,加大工业软件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等核心技术攻关,形成重点行业、典型场景、共性需求的标准化解决方案。累计培育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、工业互联网和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域的优秀服务商50家以上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、市科技局,各区镇)
13.加快场景应用推广。紧扣省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本地优势主导产业,围绕平台化设计、网络化协同、智能化制造、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应用,面向新能源汽车、航空航天、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集群、重点细分行业系统梳理企业数字化转型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,遴选一批优质解决方案和产品,加速推进工业互联网在重点企业的应用推广。推动龙头骨干企业、工业互联网平台、装备服务商、软件服务商、大院大所等深入合作,形成可复制的行业实践案例。每年征集10个优秀行业解决方案和10个优秀场景实践案例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,各区镇)
(六)生态体系保障工程
14.加强数字人才培养。支持赛迪科创中心、太仓航空航天低碳数字化赋能中心等载体,围绕人工智能、空天大数据分析、城市感知、智能计算、数字孪生等领域开展制造业与数字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。推进智汇谷科技创新园、太仓市科技创业园、璜泾绿色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建设具有集聚效应、辐射带动性和品牌影响力的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区。发挥西北工业大学、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、西工大太仓长三角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专业优势,推动校企合作,培育复合型数字工匠。每年开展首席数据官(CDO)培训6场以上,开展数字技能人才培训3000人次以上。(市工信局、市发改委、市教育局、市科技局、市人社局,各区镇)
15.完善财政金融政策。不断优化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政策措施,发挥好贷款贴息、示范奖励等各项惠企政策作用,拓展智能制造专项贷贴息奖励覆盖范围。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,加快投贷联动,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,加强“娄城智造贷”“娄城优企贷”等产品宣传推广力度,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,让更多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市场主体。鼓励企业通过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实施改造转型。积极帮助企业对上争取各类项目和资金,构建多层次、宽领域政策支持体系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、市金融监管局,各区镇)
16.深化对接合作交流。依托太仓市工业互联网行业协会、太仓市智能制造协会等行业联盟,搭建交流协作平台,开展技术交流、供需对接、标准研制等活动,推广优秀解决方案和应用场景,推动企业与服务资源精准对接。强化氛围营造,充分利用太仓市企业服务总入口,打造“总入口”工业品供需超市,打通本土产业链供需内循环。采取多种形式精准化宣传推广新型工业化政策,针对企业需求量身打造专题对接活动,广泛宣传相关政策和典型经验,提高政策知晓率、惠及率和满意度,每年组织专题系列活动20场以上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,各区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