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年来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1576元增至58458元,增长了170.9%,年均增长10.5%;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487元增至30026元,增长了186.3%,年均增长11.1%——
2005年,戴树刚到太仓工作时,花200元租住民房;2007年,用30多万元,购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住房;2017年,再买了一套价值170多万元的“四居室”,改善生活……用他的话说,在太仓打拼的10多年来,他们夫妻俩的工资每年都有增长,家庭收入水涨船高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改革开放以来,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太仓,像戴树这样得益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,家庭收入稳步提高、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的居民还有很多很多。
收入倍增,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
改革开放40年来,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,最直接的表现是老百姓的钱包更鼓了。这一点,陆渡社区居民陈峰一家人的生活变迁就颇具代表性。
“我父亲是教师,母亲是大集体企业的工人,生活水平算中上等。上世纪80年代,尚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,太仓城镇居民的收入非常低。一年下来,人均收入不足1000块,刨去一家人的吃喝开销,根本剩不下几个钱。”陈峰告诉记者,到了他这一辈,情况有了明显变化。出生于1976年9月的他,自2000年大学毕业后,便创办了一家IT公司,开始走上创业路。这些年,不仅自己年收入从当初的三四万元,增长到现在的30多万元,父母的收入也在逐年提升。如今,全家人一年总收入已近50万元。
这只是城镇居民家庭收入逐年增长、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的缩影。近年来,我市把聚焦富民工作摆在突出位置,坚持富民优先发展战略,坚持把鼓励创业、扩大就业作为富民增收的重要抓手,以创业带动就业,多管齐下增加居民收入,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稳步上升。
此外,我市深入实施居民收入“倍增计划”,通过开展技能培训,促进城镇居民充分就业、优化创业环境、实施创业培训,调动居民创业激情,进一步增加居民经营性、财产性收入,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、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、城乡居民低保标准等一系列惠民富民政策得到有效落实,全面推动居民增收。
1990年,城镇居民年人均总收入2000余元,2000年突破万元大关,2007年超过20000元……统计显示,改革开放以来,我市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,仅2007年~2017年,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从21576元增至58458元,增长了170.9%,年均增长10.5%。
新一轮发展中,我市深入践行共享发展理念,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、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,通过推动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,着力提高经营性收入,多渠道提高财产性收入,稳步提高转移性收入等一系列举措的落实,深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,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。
政策富民,农民腰包“越来越鼓”
见到浮桥镇方桥村“职业农民”汪利民时,他正在微店上“晒”自己家庭农场里刚生产出来的新米。作为我市率先申请开办家庭农场的新型职业农民之一,老汪是土生土长的太仓人,半辈子在和农产品打交道,也尝到了不少种田的甜头。
今年,他种了150亩地,其中100亩种植小麦和水稻,保证收入稳定,另外50亩则种上油菜、芋艿等经济作物,以增加收入。聊及收入话题,汪利民笑眯眯地说,尽管现在种田大部分都是机械化作业,但农忙时还得雇工,种植这块一年有五六万元的收入,另外当农产品经纪人,一年也能有1~2万元的收入,再加上自己农闲时用家里的卡车搞搞运输,这样算下来,他一年能挣个10多万元。
“通过种地发家致富,必须种植技术含量高、附加值高的精致农产品,同时还要在销售方面下功夫。”汪利民坦言。目前,他不仅在“天猫”上开出了自己的“网店”,还动员儿子“接班”,做起了农产品销售的“微商”,线上销售优质菜籽油和生态大米。
改革开放以来,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我市像汪利民这样“腰包”越来越鼓的农民不胜枚举。
近年来,我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,始终将“富民”作为“三农”工作出发点和着力点,通过深化农村“五大合作”改革,加快发展合作农场,深挖农业增收潜力,促进农民充分就业,鼓励农民就地创业,巩固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,着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,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,力促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,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。
1986年,太仓推进农村改革初期,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814.08元;1996年,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至4572.60元;2006年,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;2016年,这一数字达2.77万元……资料显示,改革开放以来,我市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,全力促进农民增收,取得明显成效。仅2007年~2017年,全市农民可支配收入就从10487元增至30026元,增长了186.3%,年均增长11.1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