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制造如火如荼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我市的智能制造与全国各地一样,刚刚走出概念期、开创期、徘徊期,步入初级发展期。
《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》指出,我国智能制造行业还存在技术创新能力薄弱,产业规模小,产业组织结构小、散、弱,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等问题。处于这一背景下的太仓,其智能制造水平也难以超脱,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攻坚克难,抢关夺隘,奋力走在智能制造的前列。
正视现实补齐短板
诺大的车间内,只有稀稀疏疏的员工在作业,而自动上下棒机器人则格外醒目:伸出手臂取走硅棒,沿着专用轨道送进切片系统。这是记者在太仓协鑫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六车间看到的场景。
“近年来,我们不断加大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研发与技改投入,变结构线为金刚线,六车间成为江苏省智能示范车间。”该公司副总经理蔡芳介绍,六车间增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导引车等设备,整合了自动化生产粘棒流水线、自动插片机等装置,植入了MES、PLM等工业软件及工业APP,构建了智能化物流与仓储系统以及工业云、工业大数据挖掘、分析与决策系统,实现了设备互联和高速数据采控。这让企业产能增长了40%以上,而企业用工、运营成本、安全事故率则大幅下降,生产周期大为缩短。
协鑫光伏是我市一家成功应用工业云、大数据的新兴产业企业。但是这样的企业并不多,大多数企业智能制造尚处于局部应用阶段,或者单项业务信息技术覆盖面较高,关键业务环节应用系统之间实现了一定的协同和集成。
大量企业处于工业2.0要补课,有些企业处于工业3.0待普及,有个别企业处于工业4.0要示范。这是不争的事实,需要我们的企业正视现实,补长智能制造的短板,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。
解决用户痛点痒点
一家企业的速冻库长时间运行,耗电居高不下。经过苏州新亚科技有限公司的改造,速冻库变成了智慧冷库,原来一天一夜开机24小时降低至不到4小时,大大节省了运行成本。
“过去,这家企业的速冻冷库信息化基础薄弱,用以支撑智能化大脑的信息数据相对匮乏。”新亚科技董事长闻建中表示,瞄准用户的痛点痒点,他们用互联网把冷冻设备运行数据收集起来,把制冷、电子、电气、通讯、网络、大数据、云平台等技术整合到一起。
这表明,智能制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个性化柔性定制,也启迪从事智能产品及系统研发生产的企业要围绕市场、客户开发新品,使原来以生产为主导的营销模式,逐步改变为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导的营销模式。
一个巴掌拍不响。有专家吐槽,不少企业过于注重直接的经济效益,对智能化从上到下模式的构建、生产管理计划系统、企业信息化管理则有所忽略。因此,推进智能制造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善于发现自家的痛点痒点,及时到专家门诊“就医”,应用智能技术及装备,建立智能制造生产模式。
协同创新和而不同
智能制造是一项系统性工程,实现横向集成、纵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也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。最初,克恩·里伯斯弹簧生产线发生故障后,德国总部需专门派人过来维修,一来一去耗费十来天,生产线闲置造成很大损失。后来,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,标准化生产线被设计了出来,损坏了什么,只需要把标准零件寄过来,三四天就够了。现在,依托高速互联网,克恩·里伯斯建立远程控制系统,德国总部实时监测全球生产,发生故障后只需在线指导维修。
协同创新是智能制造的大趋势。“智能制造涉及设计、生产、物流、销售、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,涉及执行设备层、控制层、管理层、企业层、云服务层、网络层等企业系统架构。限于资金投入不足、技术研发周期较长以及工艺壁垒等因素,单个系统解决方案尚很难满足各个细分行业的智能制造发展需要。”有关专家表示,企业间和企业内部应当加强协同创新,以强化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能力。
协同创新不是天下大同,而是和而不同。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主要依托于软硬件产品及系统,实现制造要素和资源的相互识别、实时交互、信息集成。对于我市有关企业来说,就要更加关注工业软件领域的集成与发展这一重点,模块化、标准化制造硬件中通用性强的部分,不断满足成本大幅降低的现实需要。在设计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时,则是更加倚重与硬件层关系密切的软件部分的集成与发展。(记者 李孝忠)